在觉民行道的政治取向之下,政治主体则无形中转趋于士和民的结合。
收入我的《近世儒学史的辨正与钩沉》,繁体版,台湾允晨出版公司,2013。事实上,正如余英时先生在《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中指出的,阳明学觉民行道这一路线的产生,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得君行道这一路线日益难以实现。
参见其The Argumentative Indian:Writings on Indian History,Culture and Identity, Picador, 2006. 附识:本文为应日本二松学舍大学东洋学术联合研究所阳明学研究中心之邀所做主题演讲(2019年3月8日)的文稿,日文版〈陽明學の政治的方向性、苦境および分析〉,日本東京《陽明学》,第30号,2020年3月,頁1-28。但是,从君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君主显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当然,这只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分析而言。当然,对于王龙溪来说,得君行道并不意味着儒家知识人自己获得君主的恩遇而被委以重任,从而像北宋的王安石那样一展宏图,推行心目中的儒家理想。这一点,也恰恰说明得君行道的取向并未在中晚明的阳明学中随着觉民行道的兴起而消声匿迹。
[8]但是,对于像明太祖以及后来清代雍正那样的君主来说,行道的主体只能是君主自己,儒家士大夫一旦产生行道主体的自觉,就只能是对君权的一种威胁和僭越了。在这个意义上,我在本文所要探究的内容,也希望是对自己既有研究的一个补充。《洪范》郑玄注云:王者思睿则致寿。
17 荀悦撰,黄省曾注,孙启治校补:《申鉴注校补·俗嫌第三》,中华书局,2012年,第134页。以此为生活方式的仁者得享天地所赋予的天年,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人们哀叹好人无好报,甚至断言行德无助于获得幸福,都是由于这种不容抹杀的活生生的事实存在。12 吴如愚:《准斋杂说》,大象出版社,2019年,第288页。
仁者寿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其寿与否的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达到了仁者的境界。形体总是要朽弊消亡的,多活几十年与少活几十年差别不大。
所谓声闻之寿,即是美德令誉长存不朽。《荀子·致士篇》说:美意延年。至于皇《疏》所谓性静如山之安固,故寿考也,不过是包氏性静故寿考也的简单发挥罢了。第三,强调仁者寿并非形体生命的年得长,而是道德精神的不朽和永存。
徐干的这一辩解固守了从形体久寿论说仁者寿,其理路是通过对仁者长寿和短寿的数量统计和对比从而肯定仁者必然长寿的真理性。【9】又注子张问崇德、辨惑章云:爱恶,人之常情也。人作为万物之灵,是灵魂和形体相结合的统一体。李颙发挥了这种精神长寿说,颠倒了人们关于夭寿的常识。
但是,这并不影响仁者寿这个一般性判断的正确性。人生以后,天理与人的气质混而为一,方可谓之性。
但在笔者看来,这恰恰是孔子为儒家确立的以人道合天道的宗旨。在《论语》中,孔子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仁者的生活方式。
第七种解释以圣王大德声闻之寿否定行仁之寿,用未来美好的社会理想取代孔子对现实的德性和身体的关怀,使人民的仁寿沦为圣王的恩赐。其三,因其情欲寡少,心神安静,故而长寿。徐干又说:自尧至于武王,自稷至于周、召,皆仁人也,君臣之数不为少矣,考其年寿不为夭矣,斯非仁者寿之验耶?又七十子岂残酷者哉?顾其仁有优劣耳。此带之铭的德寿一致思想十分鲜明。宋代理学的信条之一是无欲故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比干、子胥身陷大祸。
对此,荀子在《荀子·荣辱》中说得好: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所谓王泽之寿,乃君王理政之功效。
也就是说,道德精神也是形体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为精华的部分。【7】此段大意是说,颜渊虽有坚定的求仁精神,未曾一日止步,但尚未达到已仁已圣的境界。
由此可见,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君子爱其形体,故以成其德义也。
中国德寿一致的文化传统,既强调以德义养心,也强调以物利养体。《子罕篇》说仁者不忧,《颜渊篇》说内省不疚,《述而篇》说君子坦荡荡,可见仁者心里没有亏欠,没有自我的冲突和忧愁纠结,没有心理疾病,精神健康而愉悦。这两个人都是有德而早亡的案例。作为理学的集大成人物,朱熹似乎更信从死生有命说。
这就是所谓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儒家以此为名,可见其对生命的尊崇和爱惜。
第五种解释是把寿看成天所命定且不可改易的寿数,得寿即是内心对天命即道的感悟。引申为一年四时的终了,故有终了极尽之义。
无欲者,无非礼之欲也。例如,《大戴礼记·武王践阼》曾记武王斋戒三日,闻听师尚父宣读《丹书》所记黄帝、颛顼之言,之后深自警醒,连作十四《铭》以为自己的警诫。
人的年寿是天之所命,各有长短,不可改易。依照这一观点,老子所谓死而不亡者寿说的正是仁者寿之寿,而非养生家所说的长生。使天假之年,圣人固自易易。仁者说的是这样一种人:他依照仁的方式去思考、去生活、去处理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因而自内到外都浸润着仁的精神和情操。
第二,强调仁者高绝的道德水准,认为行仁而不寿者是因其未达仁者之故,从而维护仁者寿的绝对真理性。第三种解释以声闻之寿否定行仁之寿,认为实际的形体之寿微不足道,偏离了孔子务民之义的现实主义传统。
从以上诸名家的注解来看,仁者寿这一命题有十分确定的内涵,就是指仁者的肉体生命长寿。【17】 或许有人会说,上述有助于仁者长寿的生活方式主要是精神性的,但仁者如果没有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身体得不到很好的养护,想长寿也是不可能的,颜回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只有本末交养、内外兼修、心守中和、人己共善,才能最终仁寿同得。陆、皇注解此章意蕴,概要有三:其一,智者的特性是爱好水,仁者的特性是爱好山。
下一篇:车载液晶显示器